近日,“央視新聞”一條“還記得你的校訓嗎”的微博引髮網友熱議,隨著畢業季的臨近,不少大學生即將離開校園,大學生們對母校的校訓怎麼看?昨天,武昌理工學院一項公佈的調查顯示,57%的人認為,我國校訓趨同化嚴重,沒有個性和創意。(5月27日《武漢晚報》)
  校訓作為大學的靈魂,既是對學校歷史和文化的傳承,同時又引領著學子的成長。但當大學校訓千篇一律,始終就是那麼幾個詞語的排列組合時,很容易淡化校訓的警示作用,也使大學精神難以彰顯。校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各所高校對待校訓的謹慎態度也毋庸置疑。然而,審慎態度之下,大學校訓卻難顯新意,也得不到學子的認可,原因何在?
  縱覽高校校訓,大多存在如下特點:其一,都很重視品德修養和精神境界;其二,大多出自於古代經典,有深厚的文化底蘊;其三,校訓多呈對仗格式,讀起來朗朗上口。高校校訓存在這些特點,應當說是為了便於記憶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。然而學子卻並不買賬,甚至直言這些校訓太過空泛。校訓首先應是對學校辦學宗旨和精神的傳遞,然而,很多學校的校訓要麼一成不變,制定之初雖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相符,但到了現代卻已有些落伍;要麼則多次改變,雖不與其他高校校訓重覆,但對自身大學精神的傳承則顯得薄弱。
  高校校訓的雷同和無新意,最大的問題在於盲目自信。即便二三流的大學,校訓也敢於國內一流大學相比肩,完全脫離了自身特色和實際。高校辦學歷史有異、辦學宗旨有別、辦學層次有距,如果不考慮這些實際狀況,一味喊出假大空的口號,不僅會讓校訓流於形式,也會使學校特色和精神逐漸迷失。例如當大學都高嚷著要培養創新人才之時,真正的創新卻少之又少。其次,校訓傳承傳統文化並無不可,但不該刻意去追求文化底蘊上的深厚。光看校訓,有些辦學歷史不長的高校像是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,但很顯然,這隻是一種形式上的作假而已。既折射出高校的不自信,同時更模糊了自身的使命和宗旨。再者,大學校訓在無所不包之時,恰恰忽略了大學精神的彰顯。同質化、標語式的校訓如果只是看上去很美,卻不能反映出這所大學最廣為人知的特色和使命,那麼其校訓就是失敗的。
  很多高校其實已經意識到校訓的同質化現象很明顯,也有不少高校啟動修改校訓的計劃。然而,不少經過嚴密論證後的校訓還是不被學子接受,究其原因,是因為校訓的制定忽略了廣大學子。校訓既是用來警醒廣大學子的,自然應當讓廣大學子參與制定。哪怕最終的校訓既不朗朗上口,也不“高大上”,但卻是廣大學子對於母校精神和內涵的詮釋。校訓不在於好聽,只有立足於本校精神內涵,彰顯歷史傳統,才能真正贏得學子的敬重。
  文/王瑤  (原標題:大學校訓當彰顯大學精神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iwtureyoa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